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可入药。古时风俗,人们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戴装有茱萸的锦囊,相传有祛邪的作用。

赏析

直抒胸臆与想象结合:前两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直抒胸臆,直白而强烈地表达出诗人独自一人客居他乡的孤独感以及在佳节来临时对亲人的加倍思念之情 。后两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则是诗人的想象,通过遥想兄弟登高插茱萸的欢乐场景,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了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感。

用词精准,情感真挚:“独” 字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异乡”“异客” 两个词强调了与家乡的距离和自己作为外来者的身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而 “倍” 字则强调了思念之情在佳节氛围下被放大了数倍,将情感推向了高潮。“遥知” 二字体现出距离感的同时,又展现了诗人与兄弟间的心有灵犀。

以小见大,引发共鸣:诗中选取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这一典型的节日习俗来展开描写,以小见大,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这种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联想到自己在异乡的经历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维十七岁时,当时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正处于年少离家、谋求功名的时期。重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而王维在异乡看着周围人们庆祝佳节,自己却孤身一人,这种强烈的反差触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经典诗作之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其真挚的情感、巧妙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赞誉,而且历经千年,成为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篇,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

唐代诗文

春宫曲

2025-2-2 20:16:34

唐代诗文

凉州词

2025-2-2 20:27:5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