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的将士们都纷纷眺望故乡。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 646 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 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唐代,由灵州治所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东二十余里的回乐烽,为灵州回乐县的烽火台,亦称 “东受降城” 烽火台.
芦管:乐器名,即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赏析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通过对回乐烽前的沙地和受降城外的月色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地比作雪,将月色比作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塞夜晚的清冷、孤寂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寂静、寒冷的氛围,为后面抒发征人思乡之情做了铺垫,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以声传情,引发共鸣:“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句,在寂静的夜晚,突然传来芦管的声音,这声音打破了夜的宁静,也触动了征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 给人一种神秘、不确定的感觉,增加了诗歌的悬念和吸引力,而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则直接抒发了征人强烈的思乡之情,“一夜” 和 “尽” 字,强调了征人思乡之情的普遍和急切,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感人,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意境浑成,含蓄蕴藉:整首诗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通过描写征人的思乡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广泛的意义。
创作背景
当时的唐朝,边境战事频繁,许多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承受着孤独、思念和战争的压力。李益曾多次从军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边塞的某个夜晚,听到芦管声后,有感而发创作的,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简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全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倦。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浑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