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悠长遥远,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却还没有枯凋。在这明月照耀着二十四桥的夜晚,你又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呢?
注释
韩绰:事迹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 “遥遥”。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认为是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得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赏析
意境优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首句从大处落墨,描绘出青山逶迤、绿水悠悠的江南远景,“隐隐”“迢迢” 叠字运用,不仅画出江南的山清水秀,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距离,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江南的思念。次句点明时令虽已深秋,江南草木却未凋零,突出江南秋景的明丽高远、生机勃勃,与诗人所处环境的萧条形成对比,更增对江南的眷恋。
调侃巧妙:“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将扬州的美好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场景,以问句形式调侃友人,不知他在何处教美人吹箫。既表现出扬州的浪漫美丽,又巧妙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心,还流露出对扬州旧游生活的怀念。“玉人” 的身份不确定,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更具韵味。
情感丰富:表面上是对友人生活的调侃,实则蕴含着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既有对扬州繁华景象的留恋,又有对与友人同游时光的追忆,在调笑中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的感喟。
风调悠扬:全诗语言清丽俊爽,节奏明快,悠扬有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画面,营造出悠远的意境,将对友人的思念、对扬州的怀念与调侃之情完美融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 年)至大和九年(835 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年)或开成元年(836 年)秋。当时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杜牧在扬州时,常出没于青楼倡家,与韩绰在这方面是同道,回到长安后,他写诗寄赠韩绰,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扬州生活的怀念。
简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以怀念友人、追思旧游为主题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写江南秋景和想象中扬州二十四桥的明月夜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回忆、景与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前两句写眼前之景,为怀念友人提供了背景,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对友人的调侃,表达了对扬州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全诗意境优美,清新俊逸,情趣盎然,体现了杜牧诗歌的独特风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成为了描写扬州风光和友人情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