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野火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重新生长。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老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草色连接着荒城。又要送友人远行,这萋萋的芳草充满了离别的愁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 “赋得” 二字,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 “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岁,年。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野火:焚烧荒野枯草的火。

远芳:远处的芳草。

侵:侵占,长满。这里指蔓延。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草色。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生命力的颂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是千古名句,通过 “野火” 与 “春风” 的对比,“烧不尽” 与 “吹又生” 的呼应,展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会被外力轻易摧毁,只要有春风,就会再次蓬勃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情景交融:前四句侧重写草,展现了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由草及景,由景及情,将送别之情与古原上的野草、古道、荒城等景象融为一体,用 “远芳”“晴翠” 描绘出草的繁茂与生机,以 “古道”“荒城” 营造出荒凉、悠远的氛围,“萋萋满别情” 则直接点明送别时的不舍与惆怅,使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对仗工整:全诗对仗严谨,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不仅词性相对,而且意思相互呼应,使诗歌具有整齐的美感和韵律感。

主题丰富:表面上是写野草和送别,实际上通过对野草生命力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借送别友人,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三年(787)间,是白居易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 “野火烧不尽” 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 “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

简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作,也是 “赋得体” 中的绝唱。诗歌以古原上的野草为主题,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野草的生长、枯萎、再生的过程,以及在古原上蔓延的景象,巧妙地将野草的生命力与送别之情相结合。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写草的特性,再写草与环境的关系,最后点明送别主题。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尤其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句,以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意境深远的特点。

唐代诗文

贼平后送人北归

2025-2-7 10:15:33

唐代诗文

题大庾岭北驿

2025-2-7 10:45: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