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译文

在人间的四月,百花已经凋零殆尽,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开始盛开。

注释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这里代指人们生活的尘世、凡间。

芳菲:原指花草美盛芬芳,这里泛指盛开的花,用以代表春天的景象。

尽:指花朵凋谢完了,形容百花凋零的状态。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是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始:表示刚刚、才的意思,强调桃花开放的时间晚于山下。

赏析

表现手法

对比鲜明:“人间” 的 “芳菲尽” 与 “山寺” 的 “桃花始盛开”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间与山寺在季节和景色上的巨大差异,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寓情于景: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人间和山寺桃花开放时间不同的描写,将自己对春光的留恋、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融入其中,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情感表达

对自然的惊喜与赞美:诗人登山时,本以为四月的春光已尽,却在山寺中意外地发现了刚刚盛开的桃花,这一奇妙的景象让诗人感到惊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和无限生机。

对春光的留恋:诗人对 “人间” 百花凋零的景象有所惋惜,而山寺桃花的盛开让他仿佛又找回了春天,侧面体现出诗人对春光的留恋,不愿春天过早地离去,所以当看到山寺桃花时,内心充满了喜悦。

诗歌结构

奠定基调:作为诗歌的开篇两句,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描绘出了两种不同的春日景象,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为后文诗人的感慨和情思做了铺垫。

引出主题:通过对比人间和山寺的桃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文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对春光去向的探寻和感悟,使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唐代名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25-1-26 12:03:52

唐代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25-1-26 14:31: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