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译文
孤云陪伴着野鹤,怎么会在人间居住呢?不要到沃洲山去归隐,那是世人都知道的地方。
注释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孤云、野鹤:比喻闲逸逍遥之人,此处用来形容方外上人。
将:伴随、携带的意思。
沃洲山:在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
时人:指当时的人,世俗之人。
赏析
形象的比喻与人物刻画:前两句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诗人以孤云、野鹤来比喻方外上人,生动地展现了上人的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形象和品性。孤云飘荡于天空,野鹤翱翔于旷野,它们都不受尘世的羁绊,象征着上人远离世俗、不慕名利的高洁志向,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独特的情感表达与劝诫之意:一般的送别诗多写离别的不舍与惆怅,而此诗却无此类情感。诗人认为上人归山是恰得其所,故而以一种诙谐、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后两句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则是诗人对上人的讽喻规劝,劝其不要到沃洲山这样的热闹名胜去隐居。因为沃洲山名声太大,众人皆知,若去此处,易被世俗所扰,难静心修行,甚至可能会走上沽名钓誉的 “终南捷径”。这种劝诫体现了诗人对上人修行的关心,也反映出诗人对真隐和假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世俗风气的批判。
闲淡的意境与语言风格:整首诗意境闲散淡远,语言妙趣横生。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上人之间超脱世俗的情谊。诗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冗长的叙述,却在简短的语句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刘长卿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至德元年(756 年)作者从南巴回来之后,立刻重返江南。此后将近十年间,刘长卿在江浙游荡,寻幽探胜,交结僧人。这首诗便是作于其在江浙游荡期间,当时他结识了这位方外上人,在其归山之时写下此诗以赠别。
简析
《送方外上人》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通过独特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和深刻的劝诫,塑造了一位超尘脱俗的方外上人的形象,表达了对其归山修行的祝愿与规劝。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自身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人的价值取向。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