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形容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碧空,一作 “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的尽头。

赏析

意境开阔,画面壮美:诗中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从黄鹤楼这个具体的地点出发,目光随着孤帆延伸到碧空的尽头,再到长江天际流,从近景到远景,层层拓展,营造出一种广阔、悠远的意境。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长江之上,友人的孤帆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眼前只剩下那滔滔不绝、流向天际的江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情感真挚,含蓄深沉:通过对送别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没有直接表达哀伤或不舍,而是借助目送友人离去这一行为和眼前的景物描写,将情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来。如诗人伫立江边,久久凝望友人离去的方向,直到帆影消失,仍沉浸在离别的惆怅之中,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用词精妙,生动传情:“烟花三月” 四字,将送别的季节描绘得如诗如画,春天的繁花似锦,柳絮如烟,构成了一幅绚烂的春日图景,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也让人联想到扬州的繁华与太平,透露出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与向往。“孤帆” 二字并非实指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他所有的注意力和情感都凝聚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体现出对友人的专注与不舍。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寓居于此。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 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是一首极具特色的送别诗。全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巧妙地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繁荣的交通和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没有那种缠绵悱恻、哀伤愁苦的情绪,而是在对美好春光和壮丽江景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其旅途的祝福,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特点,成为了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流传千古。

唐代诗文

逢入京使

2025-2-2 22:30:18

唐代诗文

早发白帝城

2025-2-3 13:11: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