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窥 一作:征)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译文
蜀主刘备进攻东吴,曾亲临三峡,他驾崩的那年,也是在永安宫。
如今只能在空山中想象当年翠旗飘扬的盛大场面,那华丽的玉殿,早已消失在这荒郊野寺之中。
古老的庙宇中,杉松上栖息着水鹤,每年伏祭和腊祭时,都有村翁前来祭祀。
武侯祠与先主庙常常相邻,生前君臣一心,死后也一同享受着人们的祭祀。
注释
蜀主:指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
征吴:指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出兵攻打东吴。
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 “幸” 。
崩年:帝王死亡称 “崩”,这里指刘备去世的年份。
永安宫: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刘备伐吴失败后,退居白帝城,病逝于此。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这里指代皇帝的车驾。
玉殿:指永安宫的宫殿。
野寺:原注 “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
巢水鹤:水鹤在杉松上筑巢。
岁时:每年。
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祭在夏季六月,腊祭在冬季十二月,这里泛指节日。
武侯:指诸葛亮,曾被封为武乡侯 。
一体:指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心,关系亲密。
赏析
首联:“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直接点明所咏古迹及相关历史事件,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举兵伐吴,进驻三峡,却遭遇惨败,最终病逝于永安宫。短短两句,概括了刘备人生的重大转折和悲剧结局,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颔联:“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诗人展开想象,当年刘备出行时翠旗飘扬,浩浩荡荡,如今却只能在空山中想象这一场景。曾经辉煌的玉殿,已湮灭在荒郊野寺之中,“想像” 与 “虚无” 相对,今昔对比强烈,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世事无常的感慨。
颈联:“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描绘了眼前所见的古庙景象,杉松上有水鹤筑巢,更显清幽孤寂;每逢节日,村翁们前来祭祀,表明刘备虽逝,但仍被后人铭记,从侧面烘托出刘备的功绩和影响。
尾联:“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将目光转向与先主庙相邻的武侯祠,赞颂了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他们生前志同道合,共同为兴复汉室努力,死后也一同受到后人的祭祀,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杜甫从夔州出三峡,前往江陵。一路之上,他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杜甫对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满怀崇敬,于是写下《咏怀古迹五首》,借古抒怀,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此诗为组诗中的第四首,主要咏怀刘备与诸葛亮。
简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是一首借古抒怀的佳作。全诗以刘备的事迹为主线,通过对永安宫古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对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推崇,以及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展的悲怨。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的手法,如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虚写想象中的翠华仪仗,实写眼前玉殿的虚无,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语言平淡自然,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以咏古迹为载体,隐含着诗人强烈的个人情感,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