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咏

王维〔唐代〕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人所看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长久处于低微的地位呢?

早上她还是越溪畔的一个浣纱女,傍晚就成了吴王宫里的宠妃。

贫贱的时候她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吗?显贵之后才惊悟她的丽质天下少有。

有众多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自己从来不用动手穿罗衣。

君王的宠爱使她姿态更加娇媚,君王的怜爱让她一切都无是无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也不能和她同车来去。

奉告那邻家爱美的女子,盲目效颦是不能希求得到宠爱的。

注释

西施:据《吴越春秋》记载,越国得到苎萝山以打柴为生的女子,叫西施、郑旦,给她们穿上丝绸衣服,教她们走路的姿态,三年后将她们献给吴国。

微:低微。

傅粉:《史记》中记载,孝惠时,郎侍中都要搽脂粉。这里指涂抹脂粉。

浣纱:《环宇记》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说,浣纱溪在荆州,位于夷陵州西北,秋冬时节,水色明净秀丽。

贱日:贫贱之时。

殊众:与众不同,出众。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无是非:没有是和非,分不出是和非。

持谢:奉告。《河岳英灵集》作 “寄谢”,《唐诗纪事》作 “寄言”。

效颦: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有心痛病,经常捧心皱眉。邻居有丑女认为西施这个姿态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反而显得更丑,大家见了都避开她。后因以 “效颦” 等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赏析

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 “朝贱夕贵” 的经历,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在盛唐繁华的背后,奸邪小人靠不正当手段得势,纨绔子弟凭裙带关系飞黄腾达,而有才华的人却被埋没。诗人以西施喻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对比鲜明:诗中通过西施 “贱日” 与 “贵来” 的对比,“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写出了西施在贫贱和富贵时人们对她的不同态度,突出了世态炎凉。同时,将西施与 “当时浣纱伴” 对比,昔日的同伴因她的显贵而不能与她同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炎凉之感。

寓意深刻:“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借东施效颦的典故,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赏识而盲目模仿,弄巧成拙,也暗示了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攀附权贵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得到尊重和赏识的。

创作背景

《西施咏》作于天宝时期。当时的唐朝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政治腐败,李林甫等奸佞小人把持朝廷大权,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凭借关系或迎合上意而获得恩宠,身居高位,飞扬跋扈,而许多有识之士却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王维目睹了这种社会现象,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于是借咏西施的故事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感慨。

简析

《西施咏》是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西施从浣纱女到吴宫妃的转变过程,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的炎凉。诗歌不只是简单地叙述历史故事,而是通过对西施命运的描写,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含蓄的批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诗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寓意深远,体现了王维诗歌 “诗中有思” 的特点,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是王维讽喻诗中的佳作。

唐代诗文

渭川田家

2025-2-12 23:33:43

唐代诗文

送别

2025-2-13 12:48:3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