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 一作:夕阳)

译文

遥望那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灵澈上人背着斗笠,身披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诗僧,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杳杳: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清幽的意境营造:诗的前两句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通过描写苍苍的山林、隐隐约约的竹林寺以及悠扬的晚钟声,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山水画卷之中。这种清幽的意境,不仅烘托出了灵澈上人归山的清寂风度,也为全诗奠定了闲淡的情感基调。

动静结合的画面感:“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是静态的描写,而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则是动态的展现。灵澈上人背着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独自走向远方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钟声的动景与竹林寺、青山等静物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也让读者对灵澈上人的离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含蓄的情感表达:全诗虽无一处直接提及诗人的不舍与伤感,但字里行间却处处蕴含着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情谊。如 “独归远” 三字,既写出了灵澈上人独自归山的情景,又透露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的心情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描写之中,使情与景完美融合,达到了一种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效果。

炼字的精妙之处:诗中的 “带” 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夕阳余晖与荷笠者融为一体的画面,更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具象化,仿佛那夕阳也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随着友人一同离去。“独” 字也别具韵味,既体现了灵澈上人的孤独与清寂,又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进一步深化了两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间,当时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这首诗便是刘长卿在傍晚时分,相送灵澈暂回竹林寺归宿时所作。

简析

《送灵澈上人》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之一。诗中通过描写送灵澈上人归山的情景,展现了一幅清幽、淡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真挚情谊以及对其清寂风度的赞赏。同时,诗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失意与淡泊情怀融入其中,使诗歌在离情别绪之外,更具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感慨。整首诗构思精致,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体现了刘长卿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唐代诗文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2025-2-2 15:19:24

唐代诗文

听弹琴

2025-2-2 15:35:0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