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译文
隋炀帝兴致勃勃地南游江都,却连最起码的安全警戒都不设置。宫廷中谁还会去理会那一封封劝谏的书信呢?在这春风吹拂的时节,全国上下都在忙着裁剪绫罗绸缎,一半用来制作供隋炀帝骑马用的障泥,一半用来制作他南游龙舟的船帆。
注释
乘兴南游:指隋炀帝多次南巡江都之事。
不戒严:古代帝王出游时要实行戒严,隋炀帝南巡却不加戒备,表现其骄纵、昏庸。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这里指代皇帝。
省:醒悟,懂得,这里指理会。
谏书函:臣子劝谏皇帝的奏章信函。
举国:全国。
宫锦:宫廷专用的高级锦缎。
障泥: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的马具。
赏析
深刻的讽刺意味:诗的首句 “乘兴南游不戒严” 就揭示了隋炀帝的昏庸和骄纵,身为帝王出游却毫无安全防范意识,为下文的批判埋下伏笔。“九重谁省谏书函” 则进一步讽刺了隋炀帝不听劝谏,刚愎自用,将皇帝的昏庸无道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通过描述全国上下都在为隋炀帝的南巡忙碌裁剪宫锦,这些珍贵的布料一半用来做骑马的障泥,一半用来做游船的船帆,深刻地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挥霍,揭示了隋朝统治的腐朽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以小见大的手法:诗人选取了 “裁宫锦” 这一细节,以小见大,从全国上下为隋炀帝南巡准备障泥和船帆的宫锦裁剪这一微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隋朝社会资源被隋炀帝极度浪费和挥霍的宏大现实。让读者能够从这一具体的场景中,感受到隋朝宫廷生活的奢靡无度以及对百姓造成的沉重负担,从而深刻地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强烈的对比效果:“春风” 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而在诗中却与 “举国裁宫锦” 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美好的自然景象,一边是劳民伤财的宫廷奢靡行为。这种对比更加凸显出隋炀帝的荒淫无道,也让读者对隋朝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强烈的感受,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批判力度。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的唐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也有不同程度的骄奢淫逸之风。诗人借隋炀帝南游的历史事件,来影射晚唐的社会现实,讽刺当时的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和百姓死活,沉迷于享乐,挥霍无度,以史为鉴,希望引起当朝统治者的警醒,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简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一首咏史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对隋炀帝南游这一历史事件的描写,运用讽刺、以小见大、对比等手法,深刻地批判了隋炀帝的昏庸无道和奢侈浪费,揭示了隋朝灭亡的原因,同时借古讽今,对晚唐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体现了李商隐咏史诗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