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

李商隐〔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人能比。可惜汉文帝深夜在坐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询问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而是问一些关于鬼神之事。

注释

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求贤:访求贤才。

逐臣: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情调。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向前移动。古人席地而坐,谈话投机时会不自觉地向前移动身子。

赏析

欲抑先扬的手法:

扬:诗的前两句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是 “扬”。诗人描绘了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在宣室郑重地召见被贬的贾谊,并且对贾谊的才华给予高度评价。这营造出一种君主重视贤才的良好氛围,让读者以为贾谊会得到重用,施展才华。

抑:后两句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则是 “抑”。“可怜” 一词使情感急转直下,汉文帝虽然在半夜里听得很入神,不断靠近贾谊,但是问的却是鬼神之事,并非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务,这就强烈地讽刺了汉文帝的昏庸和不识贤才。

深刻的讽刺意义:诗人通过汉文帝和贾谊的故事,深刻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表面上求贤若渴,实际上却不能让人才发挥真正的作用。贾谊这样有才华的人,本应在治国理政等大事上大展身手,却被帝王询问鬼神之事,体现了封建帝王的虚伪和封建官场中人才被埋没的悲哀。

精当的选材与剪裁:诗人选取了汉文帝召见贾谊这一典型事件,并且聚焦于 “问鬼神” 这一细节。这一细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以小见大,通过这个场景,深刻地展现出封建帝王用人的不合理性。如果对事件进行全面的叙述,可能会使主题不够突出,而诗人巧妙地剪裁,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讽刺更加有力。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唐朝政治日益衰败,皇帝昏庸,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诗人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他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可能是对当时统治者迷信鬼神、不理朝政等现象的批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简析

《贾生》是李商隐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诗人通过对汉文帝召见贾谊这一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深刻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和对人才的浪费。诗歌选材精当,剪裁巧妙,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了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和诗人内心的愤懑情绪。

唐代诗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2025-2-3 13:16:35

唐代诗文

隋宫

2025-2-3 13:34: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