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着,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地的五大渡口。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邻居。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得泪湿佩巾。

注释

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

三秦:泛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风烟:在风烟迷茫之中。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站在长安郊外,以 “城阙” 点明送别地点,用 “三秦” 描绘出长安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的雄伟气势,又以 “风烟” 和 “望五津”,将视线引向友人即将前往的蜀地,通过想象中的风烟迷茫之景,暗示出友人此行路途遥远,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壮阔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虽未直接写离别,却已饱含不舍之情,对仗也极为工整。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直抒胸臆,点明彼此离别的意味,因为同是远离家乡、在外为官之人,离乡背井已有别绪,客居中话别又添一重别绪,其中蕴含着无限凄恻,此联使两人的情感更加贴近,也为下文的劝慰做了铺垫,对仗虽不求工整,但却有一种疏散之美,使诗歌富有变化。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高度概括了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 的情景,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身边,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且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乐观豁达,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这一联也是 “流水对”,艺术性极高。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点出 “送” 的主题,诗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劝慰友人不要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流泪,这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与前文的豁达情感相呼应,完全扫除了送别诗中常见的伤感之态,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昂扬向上。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时所作。“少府” 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要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为他送行,临别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当时王勃年少有才,有着高远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与友人分别之际,他没有陷入一般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之中,而是以开阔的胸怀、豪迈的情感来对待离别,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

简析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仅四十个字却蕴含丰富。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诗歌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从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来看,是一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在初唐诗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初唐诗坛的改革倡导刚健诗风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唐代诗文

宫词

2025-2-4 23:11:03

唐代诗文

送梓州李使君

2025-2-5 15:40: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