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

王维〔唐代〕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之地,车马缓缓前行,显得从容悠闲。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流淌伴我前行,傍晚的鸟儿也与我结伴归巢。荒凉的城池紧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在遥远的嵩山下,我归来后将要闭门谢客,与外界隔绝。

注释

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暮禽:傍晚的鸟儿。

相与:相互作伴。

临:当着,靠近。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递:形容山高远的样子。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

赏析

景中有情:诗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色,如清澈的流水、丛生的草木、傍晚的飞鸟、荒凉的城池、古老的渡口、落日下的秋山等,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的山水画卷。在这些景色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变化。

动静结合:“清川带长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等是静态描写,描绘出山水、城池、落日的静态之美;“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则是动态描写,以流水的流淌和暮禽的归飞,为画面增添了动态感和生机,动静相互映衬,使诗歌更具韵味。

移情于物:颔联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将 “流水” 和 “暮禽” 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与诗人心意相通,陪伴诗人归山,既体现了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也暗示了诗人归隐的坚决态度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创作背景

王维生活的时代,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官场斗争也较为复杂。王维曾有过积极入仕的抱负,但仕途并不顺遂。开元二十年(732 年)秋,王维的弟弟王缙正在登封做官,王维到嵩山隐居。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但后来因仕途不太顺利,便再次回到嵩山隐居。这首诗就是王维在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和对归隐生活的思考。

简析

《归嵩山作》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全诗写得层次分明。随着诗人的笔触,读者既能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变换,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从出发时的安详从容,到途中看到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时的凄清悲苦,再到到达嵩山后的恬静澹泊。诗歌语言质朴清新,自然天成,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体现了王维诗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唐代诗文

山居秋暝

2025-2-5 23:15:00

唐代诗文

次北固山下

2025-2-5 23:39: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