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年轻时我高举旌旗,统领着上万人的军队,率领精锐的锦衣骑兵渡江南归。金兵在夜晚还在整理箭袋,严阵以待,而我们的军队在清晨就向敌人射出了金仆姑箭,发起进攻。
追忆着过去的那些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无法把我的白胡子染黑。我只好把洋洋万言的平戎之策,拿去换了东家的种树之书。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壮岁:少壮之时。
锦襜(chān)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此处指金兵。
夜娖(chuò)银胡䩮(lù):夜里整理银色的箭袋。娖,整理。胡䩮,箭袋。
金仆姑:箭名。
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意见书。
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赏析
对比鲜明:上片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描绘了作者青年时期率领义军抗金的宏大场景与战斗的激烈,尽显豪迈壮阔。下片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则笔锋一转,回到现实,通过 “追”“叹” 二字,将今昔对比,突出了如今的无奈与悲哀。
情感沉痛:“春风不染白髭须”,借春风无法染黑白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强烈的反差,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推向极致,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与无奈。
语言生动:作者用 “拥”“飞” 等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义军的强大气势和战斗的紧张激烈。“万字平戎策” 与 “东家种树书” 形成鲜明对比,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愤懑。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北方被占区人民纷纷起义。辛弃疾组织两千多人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后辛弃疾建议起义军与南宋联系,耿京派他们到建康谒见宋高宗。但辛弃疾等返回时,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率五十义兵直趋济州,缚张安国南归。南归后,辛弃疾义军被解散,他本人也只任地方小吏,后虽做过二十多年文武官吏,但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上饶、铅山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有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发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创作的。
简析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辛弃疾的经典小令。表面上是 “戏作”,实则饱含深情与悲愤。全词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高度概括了作者的一生,上片的豪迈与下片的悲叹形成强烈反差,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的悲惨遭遇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辛弃疾词风的豪放与沉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南宋时期爱国志士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