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太常引:词牌名。
建康:今江苏南京。
吕叔潜:名大虬,字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
秋影:指中秋之月。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发:“被” 通 “披”。
斫:砍。
桂婆娑:指月中的桂树。
赏析
借景抒情与浪漫想象融合:上片借中秋之月引发感慨,“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中秋明月的皎洁与灵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向嫦娥发问,将明月与自身白发相对比,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愤。下片则展开浪漫想象,“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作者欲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山河,展现出豪迈的气概和对祖国的热爱。“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去月中桂树让月光更明亮,象征着作者希望扫除世间黑暗、实现理想的愿望,寓意深刻。
托物言志的巧妙运用:全词以月为主题,通过对月的描写和想象,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感慨。月的清辉象征着正义与光明,而桂树的婆娑则代表了阻碍光明的黑暗势力。作者借 “斫去桂婆娑” 表达了自己想要铲除奸佞、收复失地、为国家带来光明的决心和愿望。
语言简洁而韵味十足: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如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以直白的方式抒发了内心的愁苦,而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则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余味悠长。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年)中秋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身处建康。辛弃疾南归后,一直力主抗金,但朝廷偏安一隅,主和派得势,他的抗金主张和收复失地的理想无法实现。在中秋之夜,面对明月,作者触景生情,借词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简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辛弃疾词中的佳作,体现了他词作风格的多样性。既有豪放浪漫的想象,又有深沉的现实感慨;既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又流露出其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与悲愤。通过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意象和精湛的语言,将作者的情感与理想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中秋词篇,也是研究辛弃疾思想和创作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