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确(1037 年 —1093 年),字持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州司理参军。韩绛宣抚陕西时,见其有文才,荐于其弟开封府尹韩维属下为管干右厢公事。北宋大臣、诗人,享有 “泉州才子” 的称誉。
生平经历
科举入仕:蔡确出身贫苦,仁宗嘉祐四年(1059 年)考中进士,调任邠州司理参军。他曾因受贿被告发,但因仪表秀伟得到陕西路都转运使薛向称赞。后经韩绛推荐,又受邓绾提拔,逐渐升迁。王安石当政时,荐蔡确为三班主簿,后任监察御史里行。
支持变法:蔡确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熙宁六年(1073 年),王韶开拓熙河,公费使用过多被弹劾,蔡确奉命办案,为王韶陈述冤情。元丰五年(1082 年),蔡确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次相),大力推动变法实施。宋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帘主政,起用保守派,蔡确转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与保守派抗衡。但终因保守派势力强大,于元祐元年(1086 年)被罢为观文殿学士、知陈州。
被贬去世:元祐二年,蔡确因弟弟蔡硕招权纳贿罪受牵连,被夺职,贬于安州。他在安州游览车盖亭时赋诗十首,被吴处厚曲解,遭一贬再贬,最后被发配新州安置。哲宗元祐八年(1093 年),蔡确卒于贬官之所。
文学成就
蔡确有一定的文学才华,以诗歌创作见长。他的诗现存不多,其《夏日登车盖亭》中的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生活场景和悠然的心境,展现了他较高的文学素养。
历史影响
政治方面:蔡确作为变法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变法在元丰年间得以继续推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变法成果,对北宋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他的政治立场和行为引发了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斗争,“车盖亭诗案” 更是北宋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范围较广、力度较大的一起事件,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政治分裂。
经济方面:由于他积极支持和推行变法,使得一些经济改革措施得以实施,如青苗法、免役法等,在一定时期内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使生产得到发展,社会相对安定。
历史评价
《宋史》评价:《宋史》将蔡确列入 “奸臣传”,主要原因是他在政治斗争中使用权谋,打击政敌,且在王安石变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守旧派视为异类。
正面评价:一些人认为蔡确在秉政时期,积极推行变法,使生产发展,社会相对安定,对北宋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他在政治斗争中坚持自己的立场,不畏权贵,这种精神也值得肯定。
负面评价:部分人认为蔡确为人尚权谋,在执政时为维护变法成果,严厉打击保守派,屡兴罗织之狱,导致缙绅士大夫人人自危,其行为对当时的政治生态产生了不良影响。